從大沼搭特急北斗回到函館市
函館站前路口是國道五號的起點,這也是過去連接函館-札幌間的重要道路。
原本想去附近某個在地食堂吃午餐,可惜剛好碰上公休日,於是又回到函館朝市。
午餐吃這間"函館朝市-味の一番"
因為早上吃海鮮丼,中午想吃個熱的,於是就挑上這間評價不錯的店家。
這碗海鮮拉麵我記得是1800日圓,以拉麵來說算不便宜,但海鮮真的用很好。
干貝厚度可以看出等級不低,而抱卵的蝦更是第一次看到。
吃飽後,決定到離朝市走路只要五分鐘的"青函連絡船記念館摩周丸"
摩周丸的入口就像登船檢查的閘口,實際上摩周丸也確實浮在海上。
除了特定日期外沒有公休日,門票也僅五百日圓,很適合來晃一下。
而我是因為"津輕海峽·冬景色"這首歌,才對青函聯絡船產生興趣。
買票進場後,要走空橋進到船艙內部。
一踏入船艙會看到大大的鯨魚歡迎旅客。
門旁擺放著船錨以及JR跟國鐵的銘版
是說現在要看到國鐵的銘版並不容易了。
摩周丸紀念館分為三個樓層,二樓是入口、三樓是文物展示區、四樓是船長室及室外甲板。
上到三樓,一開始會有介紹摩周丸載客數及艙等的案內圖。
歷代青函聯絡船的船舶名單。
1988年,青函聯絡船隨著青函海底隧道開通而結束營業,這是1987年即將跟青函聯絡船告別的海報。
好奇查了價格,三十多年後的現在,東京-札幌間搭新幹線+特急北斗號的價格是29750日圓,僅多了5000日圓。
從票價就可以感受到日本在泡沫經濟後經濟成長放緩的現象。
青函聯絡船可動橋介紹。
過去往來北海道及本州的JR列車,會利用聯絡橋上船,跟著一起橫越津輕海峽。
不過旅客跟火車是分開上船的,旅客必須在函館站及青森站先下車再登船。
橫越津輕海峽約需三個半小時左右。
對比現在,搭新幹線從新青森到新函館北斗,一小時內即可完成。
若加上搭在來線的時間,青森-函館也只要1小時45分,是過去搭船的一半時間。
當時的船票及乘船證明。
船長、船員、服務人員的制服。
船上的緊急救災設備。
青函聯絡船曾經發生過極為嚴重的船難事故,等等會提到。
三樓有保留座位區讓旅客能感受當時乘船的感受。
對紅色應該是一等椅子席、藍色是二等椅子席,實際坐起來還算舒適,應付3.5小時的航程不是問題。
接著上到四樓駕駛艙
從這裡可以感受船長開船時的視角。
遠方的函館山展望台。
當時舵手就是站在這邊操縱這艘大船。
摩周丸把當時的設備原封不動保留至今。
對船舶有研究的旅客應該會很興奮,但我完全不清楚各項設備功能哈哈哈。
船上的警報系統。
駕駛艙後方有個小小的神社,保佑船舶往來的安全。
聲納系統,看起來還是可以運作。
國鐵時代的渡輪路線,僅剩宮島渡輪仍然存在。
駕駛艙隔壁有間小房間,看起來應該是發報室?
離開駕駛艙,接著到戶外甲板看看。
戶外甲板上展示著當時的救生艇及摩周丸的扇葉,近看真的滿大的,超過一個人的身高。
碼頭有一大群海鷗,看到地面的點點,還是少靠近為妙。
剛剛提到青函聯絡船曾經發生極為重大的船難。
指的就是這起發生在1954年9月26日的洞爺丸事故。
當時颱風15號直衝函館而來,使得聯絡船必須停航,在一陣狂風暴雨過後,天氣突然放晴。
此時聯絡船的船長以為颱風通過了,便把握機會立即出海,但這只是颱風眼中心通過函館時造成的無風雨現象。
結果聯絡船剛駛離函館港,颱風眼正好離開函館,伴隨而來最強烈的風雨將洞爺丸吹離航線,最終觸礁翻覆。
而洞爺丸上1337名乘客中有1155人死亡,是日本史上最嚴重的船難事故。
這起慘劇也讓陷入僵局的青函海底隧道計畫確定施行,並在三十四年後落成啟用。
甲板的另一側還有個空間,對照案內圖應該是一等座席。
這是日本渡輪很常見的大通鋪房型。
這空間主要是收集鐵路相關的海報及時刻表。
這張是JR北海道成立之初的613站海報,如今僅剩322站。
昭和57年(1982年)的時刻表。
這時刻表記錄著日本寢台特急的黃金時期,如今這些列車已不存在。
日本定期寢台特急僅剩Sunrise出雲、瀨戶號。
出口放著摩周丸的銘版,向旅客展示這艘船的歷史之悠久。
青函聯絡船停駛三十多年,有搭乘過的台灣人應該是少之又少,一開始我也擔心對這段歷史無法產生共鳴。
但摩周丸紀念館將文物保存的很好,有很豐富的史料可以瀏覽,還有船體設備可以觸摸。
坐在椅子上望向窗外的景色,似乎能感受到當時旅人的心境,在北方冷冽寒冬下的孤寂心情。
這裡並非函館知名的景點,但若想瞭解這座城市的現代史,這裡值得你來走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