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起了個大早,六點半就到仙台車站搭上新幹線,前往一之關站。
會這麼早起的原因,是為了要一日跑兩個海嘯相關的博物館。
加上JR大船渡線班次非常稀少,如果沒搭上七點這班,下一班要等三個小時。
大船渡線使用的是kiha100型柴聯車,一列兩輛編組。
這輛編號100-35是1991年製造,距今33年。
大船渡線由岩手縣一關市一之關站到縣內的大船渡市盛站。
全長105.7km,但是鐵路的營業里程僅到62km的氣仙沼站。
至於氣仙沼站-盛站的43.7km區間,全改由BRT形式運行。
這是因為311大地震引發的大海嘯,重創這條鐵路。
加上沿線使用人口過少,於是決定廢除鐵路線,改行BRT模式,減少開支。
大船渡線其中一站猊鼻溪,也是東北地區著名景點之一。
可以乘船欣賞壯麗的峽谷景色,未來有機會也想一探究竟。
經過一個半小時的路程,終於抵達氣仙沼站。
至於為何門口有個大大的皮卡丘?
這是因為寶可夢與JR東日本合作,利用寶可夢的高人氣,吸引遊客前來。
同時也能給予當地孩童們一個歡樂的童年,為災區帶來正面的能量。
假日會運行「Pokemon with you」觀光列車,車上有滿滿的寶可能陪著遊客一同遊覽。
據說這列觀光列車很熱門,必須提早搶票才搭得上。
到氣仙沼站先放完行李,接著要轉乘BRT前往奇蹟的一本松站。
雖然說BRT是以公車運行,但算是鐵路線的一部份,為JR東日本營運狀態。
因此也能使用JR PASS搭乘這一段路。
從時刻表看出這裡大眾運輸有多不不方便。
排隊等待上車,公車也有貼上JR的標籤。
月台上也有寶可夢們,但這世代我就不熟了。
BRT大部分都走在舊有鐵路線拆除而重建成的道路上。
但也有部分路段會取道一般道路及三陸自動車道。
沿線都有這個津波浸水區間的告示牌,提醒用路人過去海嘯高度有這麼高。
BRT利用感應的方式進行單線區間的管制。
公車首先會停在感應區,等綠燈後柵欄升起才會前進。
過了約半小時,抵達奇蹟的一本松站。
這一站在過去鐵路時代並不存在,改為BRT後新設立。
目的是為了方便旅客來到東日本大震災津波傳承館。
東日本大震災津波傳承館與道の駅高田松原相鄰。
左邊是傳承館,右邊則是道の駅。
道の駅販賣許多在地產品,還有食堂。
全園區地圖,從傳承館走到奇蹟的一本松大約要花十分鐘。
上方是傳承館內的地圖,下方則是道の駅。
傳承館入場免費,另外第三區學取教訓的部分禁止拍照。
一進到館內就看到作為復興用途的捐款箱。
既然門票都免費了,希望大家能出點力量。
第一區介紹地震與海嘯災害的歷史。
傳承館所在的岩手縣陸前高田市,過去常常受到海嘯侵襲。
很早就構築防坡堤以及防潮林來防範海嘯。
用來防止海嘯透過河川往上游侵襲的水門。
這個水門在311大地震時起到作用,保護整個普代村免受海嘯襲擊。
霞堤,一種防範海嘯侵襲的堤防措施。
在洪水來臨時,會沿著堤防開口流向滯洪區,藉此減緩水流上升的速度。
戰後日本的自然災害死亡及失蹤統計表。
可以看到311大地震的影響有多麼巨大。
在311大地震之前,影響最深的就是阪神大地震。
在那次地震後,日本有精進許多救災政策,從制度、教育、建設多方面下手。
這也是台灣值得學習之處。
第二區為了解事實,詳細介紹311大地震的海嘯影響。
311大地震所引發的海嘯,襲擊整個太平洋沿岸,連加州都觀測到兩公尺高的海嘯。
也造成美國、智利、印尼等地的人員傷亡。
可說是近年太平洋沿岸威力最為驚人之海嘯。
海嘯發生的原因,是因為在三陸外海的三陸沖,發生芮氏規模9.0的超級大地震。
加上震源深度僅有24km,屬於極淺層地震,立即形成極為巨大的海嘯。
沿岸的海嘯高度,整個三陸海岸平均測得十公尺以上巨浪。
至於傳承館所在的陸前高田市,約為十八公尺。
這樣巨大的海嘯,形成廣大的浸水面積。
對沿岸城市造成毀滅性破壞,整個陸前高田市有八成的住家受害。
最終造成一千五百多人死亡,兩百多人失蹤的悲劇。(當時總人口為兩萬四千人)
311大震災及海嘯所造成的災難統計資料。
死者有九成被海嘯滅頂而溺死,又以行動不便的老人為主要受害者。
大地震發生後,當地就有海嘯來襲的準備,因此民防團立即出動前往關閉水門。
而這台消防車就是在關閉水門時遭到海嘯襲擊。
所幸車上的團員全數避難。
不過,並非所有團員都這麼幸運,海嘯依然造成九十人殉職。
大多數都是在挨家挨戶進行避難誘導時被海嘯吞噬。
這台消防車最後在山上被找到。
被海嘯沖斷的氣仙大橋的鋼構橋樑。
雖然陸前高田市當時已有廣袤的防潮林,以及高達5.5公尺的防坡堤。
但面對十幾公尺高的海嘯,依然是不堪一擊。
而海嘯沿著河川一路往上游侵襲,連山間聚落都受到破壞。
氣仙大橋被海嘯沖到上游三百多公尺處。
如此堅硬的鋼構橋梁也不敵海嘯威力,可見海嘯能量之巨大。
被海嘯破壞的指標及站牌。
這些都是被海嘯沖走的物品。
紀錄海嘯受災者故事的讀本。
看完心情會很沉重,沿海地區的居民,幾乎都有親人過世。
甚至還有人帶著親人逃離時,眼睜睜看著背後的親人被海嘯給吞噬。
第二區與第三區之間有個導覽劇場,會播放十二分鐘的影片。
內容有海嘯侵襲的畫面,受害者的獨白,以及災後復興的成果。
(照片取自傳承館官網)
第三區學取教訓,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訪談生存下來的災民,為什麼能夠成功避難。
以及他們過世的親友,又為何不能成功避難。
第二部分則是重現當時當地政府面對海嘯的應對作為。
哪些地方做對了,而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
第三部分則是記取教訓,未來面對地震及海嘯災難時該如何應對。
有個最簡單的原則,那就是「死命地往高處跑」。
生存的居民都有個共通點,就是不輕忽海嘯的威力,照著平時防災訓練所學的一直往高處逃。
而罹難者有的認為防坡堤很安全不用逃,有的是行動不便跑不了。
但也有許多人是為了確認親人的安危,在返家途中遭遇海嘯襲擊而喪命。
因此,現在避難的唯一準則,就是不管怎樣跑就對了。
逛完之後,能理解為何這區禁止拍照,因為有許多個人資料。
逛完傳承館後,前往防坡堤上的觀景台。
前面正好有一團學生來參訪,他們留下手中的鮮花以表悼念。
防坡堤外是一大片正在生長的防潮林。
即使已經身處其中,依舊難以想像海嘯來臨時的畫面。
只希望這樣美麗的景色永留存。
接著前往奇蹟的一本松。
奇蹟的一本松是當時海嘯來臨時,沿岸七萬多棵松樹中,唯一一棵未被沖倒的。
因此被在地居民視為堅韌不拔的精神,奮力重生的希望。
不過,由於海嘯的海水浸入土壤的關係,這棵松樹早已被鹹死。
現在松樹內部有支柱支撐著,延續他的象徵意義。
奇蹟的一本松旁邊的建築物,是當時的青年活動中心。
幸好地震發生時沒有人在裡面活動,並未造成傷亡。
因此被保留做為震災遺構,告訴後人海嘯的威力之巨大。
而建築物本體也意外地保護了奇蹟的一本松未被海嘯沖倒。
在青年活動中心後方為新建成的氣仙川水門。
水門長達211公尺,高度為30.6公尺,能防範311大海嘯等級的海嘯。
氣仙川對岸這棟建築物則是當時的市立氣仙中學校。
由於平時防災訓練有模擬海嘯來襲時的避難路線。
全校師生在地震後立即趕往高處,得以成功避難。
園區內隨處可見這樣的指示牌。
萬一又再次發生大地震,得以立即趕往最安全的地方避難。
回到奇蹟的一本松站,準備搭BRT回到氣仙沼站。
這座東日本大震災津波傳承館,想向世人傳達的並非災難的可怕與悲傷。
而是希望能寫實的記錄下發生經過,並讓世人了解其威力之巨大。
如此一來才不會輕忽天災的破壞性,未來能夠拯救到更多生命。
我覺得整個館內最值得逛的是禁止拍照的第三區。
在那裏會看到災後當地做了多少努力,去避免下次再發生同樣的悲劇。
用最真實的案例,對比生還者跟罹難者,是在哪些地方做出不同的決定,而有不同的結局。
同時也能讓我們反思,同樣多天災的台灣,是否還有不足之處。
例如說,日本的防災計畫已經做到家庭的程度,每家每戶都有應對災難的措施。
日本的學校會帶著學生到這些地方進行校外參訪,從小進行防災教育。
雖然311大地震的破壞是空前的,但無法保證會絕後。
「歷史不能遺忘,經驗必須記取,做個有記憶的人。」